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8953388586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辨析

发布时间:2024-02-26 04:22:18 新闻来源:刀锋平台


小型磨面机

  和传统主粮作物相比,马铃薯的生产周期要短得多,短供给线是其突出特色,因此一向是与主流粮食市场反向运作的。显而易见,马铃薯主粮化的定位,只能是传统主粮的补充和应急,这是由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不可能因行业政策或者市场运作而改变。简而言之,就是在出现严重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为尽快解决吃饭问题,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可以在最短时间之内有效增加粮食供给。但在粮食供需相对平稳,粮食安全有确实保障的前提下,在全民脱贫,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的背景下,大规模发展马铃薯这种营养低又不耐储存的农作物,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但这并不是说马铃薯主粮化就没有意义的。马铃薯非常适合作为备荒作物存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鲜薯或者马铃薯粉产品,而是种薯产业和相关技术。无论是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的进步,还是主粮专用品种的培育,抑或马铃薯杂交种子的研发,都是从育种层面筑牢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基础。种薯的技术储备,就是马铃薯产能的储备,这样才有可能在出现粮食短缺的最坏情况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16年2月23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45%,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如今2020年已经过去,上述目标完成得如何?根据《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中的数据推算,2019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200万亩,马铃薯产量为9600万吨,增速为1.79%,平均亩产1170公斤。由于2020年马铃薯价格上涨、以及西北和西南主产区的气候更有利,从而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上升,总产量也相应增加。中国在2020年度的马铃薯种植面积8300万亩,鲜薯产量预计为 9900 万吨,比2019销售年度增加 3%;平均亩产预计不超过1200公斤。虽然上述数据的准确性是值得推敲的,但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产量目标完全没有实现。

  单纯从种植收益考察,马铃薯是要远好于大豆和玉米等竞争作物的。自2014年以来,随着粮价持续疲软,大豆和玉米种植收益已经连续多年亏损,而马铃薯则稳定在300元/亩以上,并有持续上行趋势。按2019水平,马铃薯平均种植收益为682元/亩,而大豆和玉米则分别为-194元/亩和-127元/亩。

  马铃薯的作物栽培特性为喜凉、不耐高温但耐旱,适合在光照强度大、降水偏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种植。相比小麦和水稻,马铃薯种植用水要少得多,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高,特别适合当前中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国情。在中国南方稻米产区,农民可以在两个播种季节期间套种马铃薯,在北方土地贫瘠地区,马铃薯也是为数不多的适合规模种植的作物。这就决定了,其适合种植的耕地与其他作物种植区域的重合度并不很高。目前适合马铃薯大规模种植的可利用耕地包括:西北荒地1000万亩、南方冬闲田1000万亩,华北干旱地区3000万亩等,足以支持战略规划中种植面积的增长目标。

  但是尽管有这些天时地利的条件,种植收益的优势却并没有转化为种植面积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要力保主粮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降,这就限制了马铃薯面积扩张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马铃薯市场本身早已陷入供应过剩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这就让生产端的扩张失去了需求支撑。自2010年以来,国内马铃薯供需剩余长期保持在20万吨以上,而2019年已经达到42.5万吨。虽然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这些数据的精确性值得怀疑,但从趋势上看,马铃薯供需过剩有不断加重趋势。

  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跟不上。具体地说,是深加工消费所占比重还太低,而要提高又障碍重重。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占比最大的鲜食马铃薯消费量处于平稳饱和状态,主要增量在全粉生产和鲜薯加工领域,但其增速远不及预期。一般估计,目前中国生产的近1亿吨马铃薯中,只有不到50万吨用于出口,大部分在国内消费;其中鲜食占比约60-65%,饲用15-20%,加工10-12%,种用和损耗合计8-10%。加工消费占比较2015年虽有所增加,但和主粮化战略提出的30%则相差甚远。显然,加工产业如果不能消化新增产量,种出来的马铃薯是无法直接替代主粮的。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将马铃薯列为主食。而中国,仍习惯以稻米、小麦、玉米为主食。以干重计算,中国马铃薯人均年消费量只有14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美人均消费量可达75公斤。这中间的巨大差距,是因为马铃薯在我国目前还是菜用,在欧美却是主食。但要转化为主食,就要首先面对马铃薯在营养结构方面的短板。

  每100克干物质中,稻米蛋白质的含量平均是7.7克,马铃薯是1.7克;碳水化合物的平均含量稻米是76.8克,马铃薯是19.6克。营养价值相差如此之大,是因为马铃薯含水量高达76.3%,而稻米的含水量只有14%。小麦、玉米的差距类似。

  马铃薯营养价值低而含水量高,首先就是储存不便。稻谷或稻米的含水量低,可以远距离运输,可以直接人仓库长期贮藏,可以随时提取供应市场。而含水量高达76.3%的马铃薯块茎,在收获后便面临运输、贮藏或消费都麻烦的问题。鲜薯最适宜于农家自己食用,或者供应运输距离不远的乡镇居民区消费。远距离供应城市消费的鲜薯,其运输的成本远比大米为高,因为主要是运水分,不是运淀粉,所以只能作副食消费,不可能作主粮消费。由于鲜薯不利于远距离运输及长期保存,因而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马铃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等,为数达100多种,尽管加工的马铃薯国际贸易量已占主要地位,但仍不是主粮。

  实际上,欧洲国家从60年代至今马铃薯产量一直持续下降,基本退出了主流粮食商品,归其原因,并不在于这种作物本身产量或者食用习惯的问题,而在于薯类天然不耐储运,天然就不能作为主要市场流通粮。

  为解决这一问题,马铃薯粉化工艺大行其道。从营养的角度来考虑,每人每天摄入推荐量50-100克鲜薯,折合干物质约为15-30克。1个75克的馒头,添加30%马铃薯干物质,折合鲜薯约50克左右。从加工技术难度来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的主食产品便于加工。从产品价格来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的主食价格增加不多,消费者一般可以接受。从口感风味方面考虑,添加30%左右马铃薯主食产品,口味和口感一般可以接受。综合营养、口感、加工技术和价格方面的因素,马铃薯主食添加比例范围在20-50%,干物质30%左右为合理比例。但在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马铃薯全粉原料成本偏高,仍是市场拓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按当前市价,马铃薯全粉价格约9000-12000元/吨,即便是价格较低的生全粉,价格也不低于5000元/吨。作为对比,小麦粉市价仅3000元/吨。而从食品功能方面来说,马铃薯全粉肯定不能提供比小麦粉多一倍乃至两三倍的热量和其他营养。这样,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导致马铃薯主食产品售价大大高于普通主食,目前只能局限于中高端消费领域,如美式快餐麦当劳和肯德基连锁店中,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的薯泥、薯饼等煎炸食品等。而中国还有10亿人属于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马铃薯主食产品的价格压力。可见,马铃薯全粉产品和其他谷物粉如小麦粉相比,在性价比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反而会和原有的鲜食消费方式产生冲突,这是马铃薯主食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

  和传统主粮作物相比,马铃薯的生产周期要短得多,短供给线是其突出特色,因此一向是与主流粮食市场反向运作的。世界商品粮交易越繁荣,马铃薯需求就越萎靡;反之,粮食短缺甚至出现饥荒的情况下,马铃薯需求才会水涨船高。显而易见,马铃薯主粮化的定位,只能是传统主粮的补充和应急,这是由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不可能因行业政策或者市场运作而改变。简而言之,就是在出现严重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为尽快解决吃饭问题,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增加粮食供给。作为一种扶贫作物,马铃薯主粮化和主食化发展战略将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对于我国来说,在山区,于旱地区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具有生态适应性、生产丰收性、经济高效性;还可以保障偏远山区,高海拔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粮食来源和经济收入。但在粮食供需相对平稳,粮食安全有确实保障的前提下,在全民脱贫,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的背景下,大规模发展马铃薯这种营养低又不耐储存的农作物,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马铃薯虽然被国家归为粮食作物,其产量在折干后纳入粮食产量,但在实际上一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来被生产和消费,拥有和小麦、稻谷、玉米等粮食产品完全不同的市场逻辑。众所周知,近年来多次出现蔬菜类作物因为盲目集中化规模化而发生滞销,导致农户增产不增收甚至破产。粮食市场没有频繁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政府实施了多种保护政策,包括投入天量资金进行收储。而在马铃薯产业,政府虽然也在种薯、种植等环节进行了一定补贴,但力度远不能和传统主粮相比。徒有粮食之名,而无政策扶持之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在政策层面就没有合理的配套,失败也就是必然了。

  但这并不是说马铃薯主粮化就是毫无意义的。如上所述,马铃薯很适合作为备荒作物存在,因此就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鲜薯或者马铃薯粉产品,而是种薯产业和有关技术。

  目前中国优质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这就导致马铃薯单产水平难以快速提高。更重要的是,非蔬菜食用的专用马铃薯品种的种植面积甚至不到10%,更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比例。这些专用品种包括淀粉专用、油炸专用、全粉专用等,与深加工特别是马铃薯主食加工业紧密结合。以荷兰为例,其专用品种多达200种,而我国基本为蔬菜食用品种,完全不能满足马铃薯主粮化的需求。种薯环节发展不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就是无本之木。

  2021年6月24日,《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团队的杂交马铃薯基因组设计成果,播“种”以种马铃薯的时代即将到来。该成果以“优薯1号”命名,将用二倍体自交系替代同源四倍体栽培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可将育种周期从10-15年缩短为3-5年,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用储运方便且不带主要病虫害的杂交种子替代块茎繁殖,将把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并解决1000万吨种薯储运难题。“优薯1号”的成功选育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可行性,使马铃薯的遗传改良进入了快速迭代的轨道。小区试验显示,“优薯1号”的产量接近3吨/亩,具有显著的产量杂种优势。同时,“优薯1号”具有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类萝卜素含量的特点,蒸煮品质佳。

  当然,杂交马铃薯仍然处于起始阶段,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杂交一代与主栽四倍体品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抗病性和适应性方面。另外,杂交马铃薯种子大规模生产和种子育苗移栽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发。可以预见,马铃薯杂交种子的大规模应用将会给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不仅运输和储藏成本大大削减,还有可能催生以制种为主的研发型企业等,从而改变现有产业结构。马铃薯的生长季长短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和其他作物的接茬连作种植方式。这将可能导致整个作物的布局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无论是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的进步,还是主粮专用品种的培育,抑或马铃薯杂交种子的研发,都是从育种层面筑牢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基础。种薯的技术储备,就是马铃薯产能的储备,这样才有机会在粮食短缺出现的情况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上一篇:石家庄市:技改助推企业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下一篇:潍坊立式谷物碾米机特价批发